气象专家:2023年可能会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
【资料图】
连日来,多地出现持续的高温天气让不少人都感到担忧:“才六月就热成这样,七八月那还得了?”
有关专家对此表示,受“厄尔尼诺”现象推升全球气温影响,2023年或2024年将打破2016年的全球最暖纪录,成为“史上最暖年”。
△2023年6月15日,沈阳
“厄尔尼诺”来了!
6月13日以来,内蒙古中西部、京津冀、河南中北部、山东中西部、苏皖北部等地出现35℃以上高温天气,部分地区日最高气温超过37℃。
6月15日,北方今年以来最强高温天气过程进入鼎盛时段。河北成为全国最热的地方,气温榜前十均被河北城市包揽,石家庄成为今年首个冲上40℃的省会城市,张家口赤城、承德丰宁等地均刷新6月历史同期最高气温纪录。
△2023年6月15日,石家庄现高温天气
“厄尔尼诺现象已在路上,我们要为极端天气应对做好准备。”6月13日,在中国气象局线上媒体通气会上,中国气象局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说道。
据了解,“厄尔尼诺”是太平洋赤道中东部海域水温异常升高引起的一种气候现象,通常会持续9到12个月,一般会导致南美洲南部、美国南部、非洲之角和中亚部分地区季风增强,从而导致降雨量增加,也会在澳大利亚、印度尼西亚和南亚部分地区形成相反效应,造成严重干旱。
周兵介绍,根据世界气象组织4月发布的“厄尔尼诺”与“南方涛动”预测意见,今年5月至7月出现“厄尔尼诺”现象的概率为60%。
国家气候中心预测,赤道中东太平洋将于今夏进入“厄尔尼诺”状态。此次“厄尔尼诺”出现时间比预想提前一到两个月,且发展较快。越来越多的数据显示,“厄尔尼诺”正在推高全球变暖幅度,很可能带来全球变暖新高峰。
或将打破纪录
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一年?
事实上,随着世界海洋温度的飙升和太平洋“厄尔尼诺”状态的到来,被“炙烤”的不只我国,而是全球。2023年可能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,地球正走向“未知领域”。
此前,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是2016年,而本月的气温记录显示,2023年的气温可能接近2016年。欧盟地球观测计划——哥白尼计划的数据显示,气温峰值出现在6月9日,当时全球平均气温为16.7℃,仅比2016年8月13日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气温低0.1℃。
值得注意的是,尽管人类驱动的气候变化仍在使全球升温,但没有证据表明今年这一进程加速了。
除气候变化导致目前1.3℃的升温外,特定的变暖条件叠加,使得温度纪录屡创新高。几个月来,科学家一直警告说,由于世界各地一系列的海洋热浪,海面温度一直处于历史新高。6月11日,北大西洋的温度达到最高点——22.7℃,比2010年6月的最高纪录还要高0.5℃。
导致海洋升温的“厄尔尼诺”现象刚来,年底才达峰值。那么,究竟是什么导致海洋如此热?
在哥白尼计划成员Samantha Burgess看来,大气动力学变化导致信风减弱是最有可能的原因。在北大西洋,风力减弱可能减少了从撒哈拉沙漠吹来的灰尘数量,而这些灰尘通常能够帮助海洋降温。
“海洋温度和空气温度在一年中的这个时间段飙升令人惊讶。迄今观察到的情况表明,2023年可能是最热的5年之一。”Burgess说,“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如此‘温暖’的海洋,而且空气温度也即将打破纪录。我们正处于未知领域。”
同样是“厄尔尼诺”加上气候变化,但今年与2016年的高温表现却截然不同。2016年,气温峰值集中出现在西伯利亚和北极地区;2023年,包括南极洲在内的多个地区都出现了高温天气。
近几个月来,人们越来越担心南极海冰减少,因为今年2月,南极海冰面积仅为179万平方公里,创下历史上海冰面积最小纪录。尽管随着冬季来临,海冰正在缓慢增加,但是面积仍远低于平均水平,增长速度也比以往慢得多。
如何应对?
在“厄尔尼诺”现象“加持”下的全球变暖,还将进一步放大极端灾害天气的影响。
“‘拉尼娜’也好,‘厄尔尼诺’也罢,给全球带来的气象灾害是非常显著的,排在全球前十位的洪涝灾害中,都有‘厄尔尼诺’或者‘拉尼娜’的身影,尤其是1998年中国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以后,‘厄尔尼诺’这个专业术语就走进了中国大众的视线。”周兵表示。
根据国家气候中心历史数据统计分析,“厄尔尼诺”现象发展年的夏季,华北南部、华中北部、华东中部、西北地区东部等地气温易偏高。其中华北西南部、江南中部、华南东北部、新疆北部的高温日数达到30天以上。
“厄尔尼诺”现象也会给我国部分地区带来极端干旱。例如,2009年6月至2010年4月发生的“厄尔尼诺”事件带来明显的高温热浪,2009年秋季至2010年春,我国西南地区出现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秋冬春连旱。
“各地都应针对‘厄尔尼诺’事件的发展做好应对准备。”周兵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,高温热浪事件对当地工农业生产、水资源、生态环境、能源保供、人体健康及人们生活等造成诸多不利影响,持续性的极端高温极易诱发复合型气象灾害,迫使干旱发生速度越来越快,促进了全球范围内由“缓旱”向“骤旱”的转变。
在周兵看来,面对极端高温新常态局面,要做好科学应对的预案和充分准备。一方面通过不断减缓温室气体排放,减少高温,把气候影响降到最低;另一方面也要建设高温适应型社会,有预警,有评估,把资源准备好,有更好的提前安排,让它科学合理有序,长远建设。
他表示,对公众而言,白天尽量避免或减少户外活动,尤其是10-16时不要在烈日下外出运动和劳动;室外作业时应戴上草帽,穿浅色衣服,备好饮用水和防暑药品,如感到头晕不舒服应立即停止劳动,到阴凉处休息;空调温度应控制在26~28℃,室内外温差不要超过8℃;注意饮食卫生,遇事戒躁忌怒,少食多餐,切忌过饱过腻;外出注意防晒,提高自身防范中暑的意识和能力。
你那里天气如何?
(央视网微信公众号)
X 关闭
2023-06-19 15:46:10
2023-06-19 15:15:14
2023-06-19 14:38:14
2023-06-19 14:07:10
2023-06-19 13:33:27
2023-06-19 12:54:36
2023-06-19 12:04:49
2023-06-19 11:36:02
2023-06-19 11:11:59
2023-06-19 11:06:22
2023-06-19 10:31:34
2023-06-19 10:20:05
2023-06-19 09:55:34
2023-06-19 09:45:16
2023-06-19 09:35:56
2023-06-19 09:25:27
2023-06-19 09:07:28
2023-06-19 09:03:33
2023-06-19 08:38:28
2023-06-18 22:04:18
2023-06-18 21:24:29
2023-06-18 20:59:15
2023-06-18 19:50:34
2023-06-18 19:12:35
2023-06-18 18:55:15
2023-06-18 17:52:10
2023-06-18 17:02:47
2023-06-18 16:53:04
2023-06-18 16:07:15
2023-06-18 15:35:13
2023-06-18 14:48:34
2023-06-18 14:06:08
2023-06-18 13:47:46
2023-06-18 12:48:32
2023-06-18 12:06:34
2023-06-18 11:23:05
2023-06-18 10:36:06
2023-06-18 10:07:55
2023-06-18 09:35:54
2023-06-18 09:04:51
2023-06-18 08:17:33
2023-06-18 07:48:55
2023-06-18 07:00:19
2023-06-18 05:54:21
2023-06-18 04:20:55
2023-06-18 02:53:16
2023-06-18 00:57:02
2023-06-17 23:23:36
2023-06-17 22:16:16
2023-06-17 22:00:14
2023-06-17 21:05:54
2023-06-17 20:42:30
2023-06-17 20:00:59
2023-06-17 19:10:06
2023-06-17 18:35:11
2023-06-17 17:56:26
2023-06-17 17:17:28
2023-06-17 16:54:01
2023-06-17 16:11:21
2023-06-17 15:35:03
2023-06-17 14:54:33
2023-06-17 14:14:18
2023-06-17 13:58:20
2023-06-17 13:08:26
2023-06-17 12:34:37
2023-06-17 12:08:55
2023-06-17 11:22:58
2023-06-17 11:04:23
2023-06-17 10:16:09
2023-06-17 09:52:03
2023-06-17 09:20:39
2023-06-17 09:03:52
2023-06-17 08:04:02
2023-06-17 07:47:51
2023-06-17 06:47:36
2023-06-17 06:17:42
2023-06-17 05:40:59
2023-06-17 04:45:39
2023-06-17 02:49:00
2023-06-17 01:01:54
2023-06-16 23:39:42
2023-06-16 22:47:24
2023-06-16 22:14:11
2023-06-16 21:35:17
2023-06-16 20:53:38
2023-06-16 20:24:43
2023-06-16 20:07:19
2023-06-16 19:40:48
2023-06-16 19:14:21
2023-06-16 18:40:01
2023-06-16 18:27:11
2023-06-16 18:05:56
2023-06-16 17:54:28
2023-06-16 17:25:23
2023-06-16 16:58:49
2023-06-16 16:55:19
2023-06-16 16:31:20
2023-06-16 15:57:49
2023-06-16 15:57:23
2023-06-16 15:24:34
Copyright © 2015-2022 南方化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粤ICP备18023326号-21 联系邮箱:855 729 8@qq.com